夏季養生,無厭於日

《黃帝內經。素問。四氣調神大論》「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,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。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」

夏天的養生之道,關鍵之處就是
1。順天應時,採足陽氣
2。不貪涼,
3。秋冬之病可以在夏天冶之。
我們知道夏天在五行中屬「火」,在五臟中「心」屬火,所以夏季對應在人體的五臟就是「心」。火旺自然就要燒掉一些水。腎屬水,所以古傳中醫認為夏季心火旺,腎水衰,哪怕是大熱天,也應儘量避免吃冰冷的東西。如果夏季貪涼,逞一時之快,容易讓邪風進入組織肌肉甚至骨髓裡,輕則惡寒頭痛,肌膚發熱,關節酸痛,重則誘發中風、偏癱等嚴重病症。

夏季這幾個月陽氣具發於表,內裡因此反而是寒涼的,如果再不斷進食寒涼的食物,人體就需要動用太多的陽氣來對付這些寒涼的東西,那樣就不是順天應時,而是違背自然,會消耗太多元氣。有一句話叫「冬吃蘿蔔夏吃薑,不用醫生開藥方」,夏天為什麼要吃生薑呢?道理就在這裡。夏3月,人體的陽氣溢於體表,體內陰寒,吃點薑可以溫熱散寒,冬天主收藏,熱氣全蜷縮在體內,吃點兒理氣的蘿蔔,可以把體內結滯的熱氣驅散開,所以夏天在飲食方面要記得多往飯菜裡放點薑。此外,由於夏天氣血運行旺盛,陽氣活躍於肌體表面,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外排,這才是自然反應,過多的空調和風扇,人體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的功能就會被抑制,容易生病。古傳中醫有一個觀點認為,長夏的主氣就是「濕」,尤其在南中國,炎熱多雨,空氣濕度大,加之貪涼傷陽,陰遏氣機,導致濕邪傷脾陽,脾陽不能抑制濕邪,自然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水穀精微,自然氣機不暢,出現脘腹脹滿,食慾不振諸症便在情理之中了。濕邪之氣的形成,往往與地氣上蒸有關,故其傷人都從下部開始,所以下肢潰瘍,腳氣乃至皮炎加劇當然與濕邪有關了。

功法:注意調情志(養神),調飲食(清熱利濕),強體魄(養正氣)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