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而長的慢呼吸是一個人身心足夠放鬆,無論肌肉代謝、心情都有足夠彈性和緩衝空間的自然結果。這樣的慢呼吸離不開橫隔膜的帶動。
橫膈膜是一塊不小的肌肉,足以在腹部產生相當大範圍的運動,大多數人橫膈膜的伸縮幅度不到最大範圍的10%,而且呼吸偏快偏淺,祇有上胸在起伏,導致身體組織得不到足夠運作的氧氣,也同時讓心臟和肺變弱。
前面提到橫膈膜是第二心臟,我們恢復橫隔膜呼吸,不光幫助心臟提供血液的動力,讓心臟更不費力地運作。充分展開肺葉,還可以強化淋巴液的流動。
你可能不知道淋巴液的量是血液的三倍 ,和細胞內外的液體有密切聯結,更是影響身體運作和淨化的效率。衹是科學家過去沒辦法單獨分析淋巴液和細胞液,也就忽略了這方面的重要性。
淋巴循環好可以將營養帶到每一個角落,讓代謝的廢物很快排出,人自然會年輕化、有活力。
在橫膈膜下方內臟和腸道周圍有許多淋巴結,呼吸時,橫膈膜上下運動也在推動這些淋巴結,而胸式呼吸,就沒有這種推動腹部淋巴循環的效果了。除了能接觸到豐富的淋巴結,橫隔膜一帶也含有許多的神經節,是傳統認為的太陽輪的位置。以前的人甚至用腹部的腦來比喻它的重要性。從氣的角度來看,一個人身心的遭遇有許多儲存在這裡或說在這裡產生了結。
氣的觀念從西醫的角度很難表達,甚至很多專家會認定是沒有。從我的角度來看,氣是在不同的維度不同的層面運作。如果三維是物質、肉體的空間,第4個維度是時間,那麼氣就是第5個維度。氣充溢在每一個角落,無論物質或非物質都有,卻無法指定在哪裡。
雖然無法指定氣在哪裡,但它和我們神經系統與身心的互動又是非常緊密,特別是身體的肌肉和神經細胞,因為含著動和接收的作用,和氣的互動自然會轉譯成我們能夠體會的動和感觸。
吸氣時除了橫膈膜,還有其他肌肉會一起運作,讓胸腔空間更擴大。像胸鎖乳突肌收縮提昇胸骨,斜角肌收縮提昇第一、二對肋骨,胸小肌收縮提昇第3~5對肋骨。呼吸時內肋間肌收縮使胸腔空間變小。而腹肌的收縮則壓迫內臟把橫膈膜推向上。
你越熟悉呼吸,越體會到身體肌肉相互配合的關聯,也自然會得到一個結論:為了讓橫膈膜在呼吸時真正發揮作用,一個人的姿勢很重要。留給橫膈膜足夠的空間,才能讓橫膈膜的收縮和放鬆到最大,而真正達到肺部擴張的效果。
我們身體的主要器官都受到自律神經支配,也因為如此,各種生理作用都可以觀察到交替變化的週期。就看當時是自律神經的哪一邊比較發達。鼻循環也就這麼被認為是附屬於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一種作用。有意思的是反過來做也行的通。透過左右鼻孔的呼吸也可以調控自律神經的狀態。研究指出,連續六周,每天用左鼻孔呼吸一小時的人比起用右鼻孔呼吸一小時的人,前者的迷走神經張力,心率變異性和心血管疾病都有改善。左鼻孔呼吸的受試者血壓降低,而右鼻孔呼吸者則血壓變高。
這個發現在古代瑜伽的文獻並不是新鮮事,瑜伽經典甚至會指定應該只在左鼻孔通暢時進食。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在副交感神經作用為主,消化功能運作順暢的時候用餐。瑜伽經典還提到右鼻孔呼吸時人會更加警覺和專注。用神經科學的語言也就是右鼻孔呼吸會增加交感神經張力和警覺性。
瑜伽士還會鼓勵人練習「鼻孔交替呼吸法」來平衡鼻循環的作用,而讓人放鬆並改善身體機能。
鼻孔交替呼吸法
左鼻孔吸氣4秒,閉氣16秒,改由右鼻孔呼氣8秒,然後同樣右鼻孔吸氣4秒,閉氣16秒,回到左鼻孔呼氣八秒。
這是一個循環,左鼻孔呼氣結束後,同樣用左鼻孔吸氣四秒進入下一個循環。完成一個循環大約需要28秒,也就是一分鐘可以做兩個循環。
原則是:單邊吸氣,一起閉氣,然後從另一邊鼻孔呼氣再吸氣,一起閉氣,再換一邊鼻孔呼氣,吸氣,一起閉氣。
練習時為了確保氣流只從單側鼻孔出入,你會需要用手幫忙把不需要通氣的鼻孔捏住。每次練習做10個循環,吸氣;閉氣;呼氣的秒數為4:16:8,大約5分鐘不到就可以完成。
鼻孔交替呼吸法會淨化不同的氣脈,除了用計時的方法來進行,也可以在閉氣時,心裡默念一些神聖的咒語,神聖的名字。一方面幫你保持一定的節奏,另一方面也是通過這神聖的聲音為你打氣,為你加油。
從氣脈的層面來看,鼻孔交替呼吸法可以幫助氣流入身體,在靜坐前進行,可以減少念頭,淨化身心而放鬆的進入靜坐。